首页 / 历史军事 / 糜汉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品官人 糜旸北上(2 / 5)

作品:《糜汉

在说完这点后,司马懿接着说道:「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

….

是以桓、灵之间,有命图谶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

今先王克定六州,中原安定,人心思变,早有立新朝之望。

先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殷勤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有周文王之德。

今大王承基应命,有周武之风,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迟疑也。」

方才司马懿先从稳定天下人心的方面,劝说曹丕称帝的必要性。

接着他再诉说曹丕称帝的可行性。

司马懿并不是在大言不惭,目前在曹丕的势力范围内,的确有许多人希望改朝换代。

单单从士人方面来说,不说司马懿自身便是出身世家,便是陈群、桓阶、华歆、王朗等天下闻名的大名士,之前或多或少都有对曹操有过劝进之举。

只是出于某些原因,没有公开化而已。

那些天下闻名的大名士之所以会有劝进之举,乃是因为在曹操生前,已经斩断了他们的退路。

汉高祖于宗庙白马盟誓,「非刘姓者不得称王」,这条铁律被汉室天子守护了数百年。

就连当初的王莽权倾朝野,在称帝前亦不敢逾越这一步称王,只敢称为「安汉公。」

但曹操却敢于打破这条铁律,以异姓称王。

他的这个举动早已经让天下忠于汉室的人痛恨无比,可以说当曹操称王那一刻起,他曹氏一族就永远不可能再做汉室的臣子。

而曹操建立魏公国之后,在数年之间,将本来官籍挂在汉室的臣子,几乎全部都赐予了魏国的官号,曹操此举最大的意义便在于逼麾下的大臣站队。

一旦臣子挂上魏臣之名,他们对汉室不忠之名就已经无法洗去。

若是一旦让汉朝复兴,汉天子重掌权柄,对曹氏一族是灾难,对那些已经挂上魏臣的大臣来说,亦是所不愿意见到的。

不是没有人察觉到曹操称公称王的真正政治意图,不是没有人想维护家族清誉做汉臣,那人叫荀或。

但荀或后来的结果显而易见,中原士林之领袖,汉室掌握权柄之实相,最后被逼自杀。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那些属于魏臣的士人、大将来说,他们只能希望魏国能够代替大汉统治天下。

唯有这样,他们将来才不会被清算,唯有这样他们才不是汉室逆臣,而是辅左圣君建立新朝的开国之臣。

这便是曹操威逼汉天子让他魏国亦有三公九卿,亦有大将军等官职的原因,这便是曹操所用强权威逼出的「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