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蓬勃发展的商业,釜底抽薪之计(2 / 3)

作品:《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不过!”诸葛亮收起笑容:“如今钱庄在分润利益之时,确实能够让百姓多了收益,明年他们想必就能够更加努力地工作了!”

郭嘉眼中疑惑,其实他虽然想把此计策在青州与徐州推行,不过他感觉利益肯定是有限的,不过如今来看账的话,发现其实每个地区都有不少的盈余。

这算得上是一件喜事了。

乱世中,物资才是最重要的,而粮食则是重中之重,百姓士族会把存粮当做衡定价值的唯一标准,其实金子银子也只是为了换取粮食,毕竟粮食就等同于性命。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也是无奈之举。

乱世之中,就是这种情况。

说实话,如果一个地区开始研究商业乃至于钱币之事,就代表着此地民生算是发展到了不错的情况,至少百姓不会忍饥挨饿,要不然也不会考虑除了农业之外的事情。

有了农业作为基础,自然也会轻松不少。

而且青州和徐州这两个地区,通过大运河,可以与江东交换物资,甚至能够从荆州换取各种各样的物资。

因此,商品就会变得更加丰富。

先前戏煜改善印刷技术,徐州内纸张通行,制笔技术与制墨技术也因此而提升。

这其实也得归功于戏煜设立的科学院,无数工匠耗费了几月之功,慢慢调整出了新技术,庞统也算是因此呕心沥血。

其实原本百姓以为纸张会非常昂贵,但是,当真正面世之后,纸张的便宜程度还是让大家都感觉到震惊了。

毕竟纸都成捆卖了。

那些文士儒生,也都兴起了一阵编书热潮。

比如说,经学、地理志、水利书乃至于农学之书,就像是百花齐放一样出现。

纸张一旦变成了书籍,其附加值就不知多了多少,这种独特产物也在徐州,慢慢流行了起来。

戏煜所说的话,让诸葛亮与郭嘉看到了更美好的前景,甚至所有士族都因此而变化。

甚至可以这么说,士族的概念都因此而渐渐消亡,都转变为世家。

“那我们要不要设宴庆祝一下?”

“肯定是要的呀!”

戏煜哈哈一笑:“不过我并不是觉得你们挣的不够多,其实只是对我而言不算多罢了,但也算是在我的预期之内!所以肯定是得庆祝的!”

戏煜也大致解释了一下:“你们可以仔细想一想,我如今已经算是控制了青州徐州两地,钱本来就只有这些,如果没有其他钱财出现的话,我就只能算保本!”

“我和百姓是两个概念,若是没办法挣到来自其他地区的钱财,其实也只能算是财富的一种流通,而并没有增殖!”

“这倒是有道理!”

诸葛亮和郭嘉笑了一下,他们折腾了一年的时间,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流通”,

若是让他们自个儿折腾的话,确实让百姓们挣到些钱,然后再变成税赋,流通在市面上的是更加多样化的商品,但在过程之中,百姓也因此而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肯定是有着收获的。

看来以后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其实以前的时候,儒生并不觉得商业有多么重要,感觉商业只不过是“投机倒把”之举罢了。

而如今他们却觉得,商业之中也有着不少的门道。

百姓富足,也和戏煜息息相关。

之前戏煜也聊过这个方面的话题。

商品卖出去的话就会有价值,无论怎么转手,价值是依旧存在的,交易也是很久不变的,所以倒也不担心商品卖不到江东与荆州乃至于幽州,只要不打仗即可。

“其实我之前,也想过,甚至还打造了一个专属于戏家的印记,干脆就叫做“戏印”,直接打下我们的货物上!如此以来,大家也都能清楚这些商品来自于何处了1”

“对呀!”

诸葛亮眼中当时就闪出了光彩:“那主公也能够因此而养望!”

贾诩也来到了这儿,他叹着气说道:“不过曹氏的人,肯定会更加不够用!”

“但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戏煜其实也已经适应了贾诩的神出鬼没的情况:“年初的命令,你又不是不清楚!”

“直接把我派遣出的那一百多个儒生遣返,让其变成了流民,曹氏与夏侯氏不仅没有以礼待之,甚至还加以讽刺,现在没人可用,又想找回来,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贾诩点头:“也正是因着这个缘故,所以我做了些许安排。”

“这又是什么?”

戏煜心中一动。

贾诩总是背着自己搞这搞那,不过都能做出一些不错的成就,所以倒是没有让戏煜觉得很生气什么的,只能由着他来了。

“我让许靖他们去把冀州人才的考察情况,送了送过去!说实话,没有太多人才,毕竟士族们几乎悉数归附戏大人,至于这一次,寒门得到了他们二人的推荐,也能够趁势启用!”

贾诩斟酌了一下之后,又紧接着说道:“我还让他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当地民众,说是您的心意。”

郭嘉和诸葛亮也不多说了,都把目光投向了贾诩。

“当然我说得肯定不会特别明显,但一定会对您有着感激之心。”

戏煜撇了撇嘴,倒也没多说。

这个贾诩,还蛮狠的呀!

这几乎是釜底抽薪之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