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我大明就是他安南的君父!(3 / 4)

作品:《我,嘉靖,成功修仙

众人见嘉靖已经发话,也不敢再提出任何建议,只得点头称是。

随后,嘉靖在环视一圈后,面向众人,出言询问道:“想必诸位爱卿应该都看过,赵贞吉送来朝廷的那封奏疏了吧?”

待嘉靖的话音落下,众人皆是点了点头。

随后,只见徐阶率先站了出来,面向嘉靖,沉声道。

“启禀陛下,微臣有本奏!”

“讲!”

在得到嘉靖的允许后,只见徐阶在脑海中组织好语言,面向众人,开始阐述自己的想法。

“朝廷施行改稻为桑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国库亏空的问题,在陛下解除海禁以后,我大明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受到了番邦诸国的追捧,因此,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

“现如今,一匹丝绸的市价,已经涨到了十五两银子!”

“而在不久前,我大明更是与罗刹国签订了贸易协定,这份贸易协定,每年至少能够为我大明带来一千三百六十二万两白银的收入!”

徐阶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停顿了片刻,表情也变得分外严肃,又继续道。

“但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作长远打算才是,要知道浙江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产粮大省,有的地方能够一年两熟,甚至于三熟!”

“朝廷每年的漕粮收入有四百万担,其中南直隶每年交一百八十万担,浙江交六十三万担,也就是说,浙江每年至少需要负担朝廷八分之一的漕粮!”

“而眼下,丝绸的价格猛涨,连带着生丝的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现在作为产出丝绸的原料,一斤生丝已经涨到了三两银子之多!”

“百姓见到其中有利可图,必定会一窝蜂地跑去种植桑苗,到时候,愿意种植秧苗的百姓减少,朝廷能够征收上来的漕粮,也会减少许多,粮食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缺口。”

“风调雨顺的时候倒还好,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那么浙江的百姓就得遭殃,要知道,桑苗可不能吃啊!”

徐阶在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后,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忧虑之色,看向嘉靖所在的方向,又继续道。

“陛下,要知道,重农抑商可是自古以来的国策,切不可舍本逐末,动摇国本啊!”

一旁的严嵩听闻徐阶此话,脸上也满是凝重之色,毕竟,徐阶的这番话颇有道理,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不仅如此,徐阶还一举抢占了道德高地,毕竟,到时候一旦粮食出现缺口,饿死了人,是要出大事的!

老百姓饿着肚子,就很有可能起来造反,从而动摇朝廷的统治!

严嵩明白,徐阶是想要借此机会,来抨击已经取得成功的改稻为桑,要是改稻为桑以后饿死了人,那么往后他严嵩在史书上,必定会留下一片骂名。

在这之后不久,只见嘉靖用一只手支撑起下巴,在沉吟片刻后,紧跟着开口道:“嗯,徐阁老说得有道理,咱们不能只顾眼前,应该看得长远一些!”

“眼下丝绸的价格猛涨,的确为那些种植桑苗的百姓,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正如徐阁老方才说的那样,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粮食的短缺!”

“一旦粮食短缺,那些商贾必定会囤积居奇,到时候粮价暴涨,受苦的还是那些普通老百姓!”

眼见自己的提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徐阶的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激动之色。

不远处的严嵩见此情形,顿感大事不妙,在脑海中组织好语言后,当即站了出来,沉声道。

“陛下,微臣有本奏!”

“讲!”

话音落下,只见嘉靖,摆了摆手,示意严嵩站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陛下,徐阁老方才所说的那些情况,固然有可能发生,但眼下,那些百姓确实通过种植桑苗,获得了不菲的收益,过上了好日子,而陛下您又免除了百姓一年的赋税。”

“如此,便可做到藏富于民,这可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啊,现在,一两白银至少可以买到两石多粮食,而一斤生丝就能够卖到三两银子!”

“浙江的临省福建、江西都是产粮大省,尤其是福建,现如今,福建在巡抚谭纶的治理下,也逐渐恢复元气,福建每年产出的粮食除了满足当地人的日常需要外,绝大部分都卖了出去!”

严嵩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停顿了片刻,向嘉靖提出了一个设想。

“陛下,请恕微臣直言,眼下海贸兴盛,朝廷为何不尝试着,经由海贸从国外进口粮食呢?”

“无论是暹罗还是交趾,都极其盛产水稻,当地的粮食价格也十分便宜,其价格只有我大明的三分之一,实再不济,我大明也可以从日本进口粮食,用以填补浙江的粮食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