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话事人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百七十八章 武试进行中(求月(2 / 2)

作品:《大明话事人

结果万历八年这批进士里当知县的,因为相对年轻,大批行取补充为御史。

王象蒙就是这样混进都察院成为御史的,立誓要娶王家女的高举也是。

眼瞅着自己要成为撒气对象,王象蒙果断撤退了。

王少司徒又对王之猷问道:“林泰来在干什么?”

王之猷答道:“好像正在准备武试,明天就是第一场了。”

王少司徒狠狠的说:“他先前不是说过,无论是谁攻讦我,他都要打上门去,以德服人吗?”

王之猷解释着说:“我今日也去问了,林泰来他说时机未到。”

王少司徒现在的状态有点像是关心则乱,问道:“他在等什么时机?马上就要开始武试了,他还有多余精力兼顾?”

王之猷苦笑说:“林泰来说没问题,他可以一边考武科,一边顺带着把事情办了。

还说让兄长你务必戒急用忍,不得有任何反击。”

国人有个传统,尽量不去打扰面临考试的考生,所以王少司徒克制住了把林泰来抓过来的想法。

武科考试处处模仿文科考试,考试同样是三场,就连考试时间也一样定为九日、十二日、十五日。

到了四月初九,万历十四年的武科会试开考了。

武试规模远少于文科,武科会试考生一般也就千人左右,武官和军籍子弟占比百分之八十五,林泰来这样民籍占比百分之十五,最终录取武进士人数在百人左右。

武试的第一场是文场,地点就在贡院举行,论和策考题各一道。

四月初九凌晨,林大官人就带着考篮,来到了东城贡院龙门外。

武试考生文化水平普遍不怎么样,但凡有点读书天赋的人,那都去考文秀才了。

所以今天这文场项目,让大多数考生都很紧张,唯独林大官人可能是个异数。

往贡院龙门外一站,林大官人那极具标识性的外形立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毕竟林大官人是唯一屡屡公然放言,定要夺取武试第一的人,谁不想看看他究竟是何等样人。

再说林大官人是考生中最能惹事,近期名声最响亮的一个,一个人打了几十个厂卫缉事官校的事儿,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还听说此人和户部实权侍郎家的小妹出双入对,一起亲密的去显灵宫上香,更让社会地位普遍不高的武试考生羡慕嫉妒恨。

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林大官人夷然不惧,环视四周后,大声的说:“你们都是来争夺第二的吗?”

一句话顿时就在人群里引起了哗然,但是等了半天,还是没人冲出来。

这让林大官人很失望,一是没有引发大战,要是被迫防守反击,再放倒一批就好了,这就是现场展示勇武啊。

二是没有把报名参加武试的郑国泰给钓出来,上千人站在这里,林大官人也不知道哪个是郑国泰。

没有达成预期的林大官人心里直犯嘀咕,这郑国泰如此能忍的吗?

正在这时,开始入场搜检了,林大官人只好放下了小心思,专心考试。

文场题目两道,论的题目是论述如何用火器守边,策的题目管理海岛和征剿海贼。

看到这俩题目,林大官人便感慨,只要是个在网上混过几年的军史键政,都能水上几千字。

所以林大官人一直写到了天黑,一共水了七千多字,比南直隶乡试还多了一千字,应该够用了。

毕竟论起文化水平,南京武官可能是天下武官群体里最高的。六千字在南京够用,七千字在会试应该也没问题。

负责糊名的收卷官都看傻了,武科考试还有这么能写的?

回到王家住处休息了两天,四月十二日又到了武试的第二场,地点在城东京师武学校场。

第二场有两种项目,射箭和膂力,考生可以任选其一,擅长哪个就选哪个。

林泰来当然还是选择简单明了的膂力,他又没训练过弓箭。

在周围骇然的目光中,林大官人抱起了五百斤的石墩,他内心波澜不惊。

每场考试的结果都是要分等次的,以膂力为例,正常的三个重量级分别对应着上等、中等、下等。

基本上只是摆设的五百斤级石墩,被林大官人抱起来把玩过后,就得到了比上等还高的上上等评级。

正当林大官人四顾茫然,感受着无敌寂寞的时候,突然从箭场那边传来了爆炸性的欢呼声。

随即就有人跑到膂力场地这里,激动的叫道:“有个叫郑国泰的,马步六箭全中,上上等!”

这下连这边的人也发出了惊呼声,六箭全中,也是非常罕见的了,不亚于把玩五百斤石墩。

按照考试规定,考生一共要骑射三箭,步射三箭。

骑射和步射各中两箭的,就算上等了;一项中两箭另一项中一箭的,就是中上等;各种一箭的,算是中下等;剩下的都是下等了。

每项三箭一共六箭全中,这成绩就超出了上等!

所以只能和林大官人把玩五百斤石墩一样,单独列为上上等了。

不过从技巧性和观赏性来看,还是射箭更吸引人一点。

林大官人忍不住冷哼一声,这是他参加各级武科考试以来,第一次有人和自己争风头!

他可没有什么尊重对手、亦敌亦友的思想,他只想把对手都踩下去。

尤其这个争风头的人,还是自己最大的恶意竞争对手。

在脑中迅速检索了一下郑国泰的信息后,林大官人立刻就发现了一个华点。

作为深度参与了万历朝政治大乱斗、制造出了很多幺蛾子的历史名人,史料对郑国泰的记载还是很多的,不像其他不受重视的外戚那样寥寥数笔语焉不详。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郑国泰真有“百发百中”这样的绝顶射术,为何记载详细的史料中从没有提起过?

林大官人又仔细回想了一下,关于郑国泰的史料很多,但确实没有提到过射术!

如果历史上的郑国泰有这样的绝顶射术,那就不可能一直只挂名虚职啊,万历皇帝也不会放着现成理由不用,不趁机给郑国泰赏赐!

继续求票,打榜打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