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9章 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2 / 3)

作品:《盛唐挽歌

郑叔清喏喏说道,不敢直视方重勇的目光。

“所以说了,使君给夔州这里带来了如此大的祸患,替府城百姓修一修引山泉的管路,让百姓们都能喝到放心水,为本地做一点善事,这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方重勇对着郑叔清大声呵斥道。

“受教了。”

郑叔清躬身对着方重勇郑重的行了一礼。

正在这时,人群中有人惊呼道:“大虫!有大虫啊!”

方重勇一愣,第一反应不是害怕,而是在回忆大虫到底是什么玩意。

古人把所有动物都叫“虫”,天上飞的、地上走的、爬的还是水里游的,都叫“虫”。

哪怕是人也叫虫,比如特别懒的人叫“懒虫”,特别好色的人叫“淫虫”。

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鱼叫鳞虫。这里的“大”,是“老大,第一”的意思,形容老虎很厉害。李唐先祖叫李虎,显然唐代要避讳这個字,虎就不能叫虎了,书面语一般称之为“兽”(也有诗直接写虎的)。

民间,一般称呼老虎为“大虫”。

“郎君退后,奴来拖住大虫!”

方来鹊手持斧子自告奋勇的上前,挡在方重勇身前。

夔州刺史郑叔清则是吓得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却又全身不能动弹。

砍毛竹的樵夫们一边叫嚷着一边跑,哪里还顾得上郑叔清他们。一个月工资八百块,撂谁身上也不得拼命啊。

终究还是郑叔清他们到夔州的时间不长,一直顺风顺水便对大自然的凶猛失去了敬畏之心,更别提连本地道路都没摸清的方重勇了。

很多地方的老虎怕人,但夔州是不一样的。夔州老虎是跟僚人混居,甚至就直接做了邻居。在夔州府城之外,老虎对聚居人群习以为常,根本不存在畏惧之说,老虎潜入夔州的乡村民居乃是司空见惯。

本地汉民亦是学习僚人,砍树为栏,围住四院以为屏障防虎患。

在夔州,府城与江堤渡口是一个世界,府城以外的深山,又是另外一个世界。

杜甫有诗描写夔州本地虎患有云: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人虎相半居,相伤终两存。

“闪开,看我去给它一个滑铲!”

方重勇一把从方来鹊手里抢过砍毛竹的斧头,双手紧握,眼睛直直的看着远处大几十步远的斑斓猛虎!那只老虎盯着方重勇他们一行人,似乎是在盘算哪一个比较好吃。

毕竟,一只老虎一次也只能吃一个人!吃了别人,也就意味着自己安全了。

郑叔清有点后悔派杨若虚去扬州送税款了,要是老杨在,凭借对方箭无虚发的本事,当打虎英雄肯定很难,但逼退老虎问题不大。

正在这时,苍凉犀角声响起,伴随着鼓声大作!

十几个上身对襟背心,下身只穿短裤的僚人,朝着猛虎直扑而来!

没错,不是猛虎扑人,而是人扑猛虎!

老虎一爪子将某个僚人扇倒,那个人却借着翻滚,卸去了这一击的力道。与他同行的一人,趁着老虎分神,瞬间将手中的弓箭射出,正中猛虎的一支眼睛!

这只老虎疼得吼叫,疯狂在地上打滚!

说时迟那时快,好几个僚人一拥而上,一个人按住老虎的一个部分,将其死死压在地上,其余的人一哄而上,拿着绳索三下五除二便将老虎捆得严严实实的。

这番与老虎搏斗的技巧,别说是方重勇了,就连郑叔清也看得目瞪口呆,要不是亲眼所见,他绝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一般人见到老虎都害怕得不行,这帮僚人却是把老虎当成流浪狗一般收拾。方重勇的“滑铲”暂时用不上了,也捡了一条命,算是虎口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