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60章 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同(2 / 5)

作品:《盛唐挽歌

“方使君,某年轻的时候,也是认为来了长安洛阳,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然而之前去洛阳参考,一败涂地,榜上无名。现在又家道中落,方才知晓人间疾苦。

方使君年纪轻轻就担任了刺史,可谓是前途无量,又何苦跑来科举呢?某倒是想进国子监,从此科考高人一等,但就这点都做不到,实在是没法跟方使君相提并论。”

杜甫十分坦率的说道,也算是自曝其短了。

那么杜甫为什么说他不能学方重勇,找关系进国子监镀金,然后以国子监生的身份参加考试呢?难道他不知道这样的身份,对于科举会有很大便利么?

其实不能这样做,并不只是他没有后台的问题。

而是国子监的招生,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弊端,可以说是招生毫无底线毫无原则。但是即便是这样,它也有一条原则是在始终坚持的。

那便是国子监的入学年龄,必须在十四到二十岁之间!死标准硬标准,达不到的话,宰相来了都不管用!

这既是为了杜绝长安权贵们把国子监当做无脑“刷资历”的厕所,也是大唐社会整体崇尚神童,鄙视庸人的社会风气使然。

大唐的社会风气,功利性极强,而且并不讳言当官就是为了追求名利。这跟明清时候风气保守,明明是千里为官只为吃穿,却偏偏要说自己做官是为了开天下之太平,大不相同。

在唐代,假如一个人都中年了,却还在国子监读书。

那么按照正常情况,等他科举中第,起码都是五十岁,甚至五十五岁以后的事情了。至于能不能当上官……其实还是不说比较好,因为现实太过残酷,这样的人,被授予官职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以古代的医疗条件,五十岁以后属于随时都可能因病去世的年龄。这样的官员,其潜力与投资价值,已经十分有限!换言之,国子监的官员们,得罪了也就得罪。

这样的人,五十多岁以后好不容易发达当官了,不想着趁着生命的余晖好好捞钱好好享受,难道还能整天琢磨着怎么去咬那些,曾经得罪自己的人么?

所以,国子监就是明火执仗的歧视那些年纪大了还没读过书的权贵!并以此当做最后一块遮羞布!

不管是谁,超过二十岁,他们都不伺候了!

方重勇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资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莫欺少年穷”。没有哪个官员,会把一个十多岁就当过刺史的小孩不当回事的!

杜甫也想进国子监混资历。但问题是,他想进,哪怕身后有权贵相助,可是人家还收么?

他都三十多的人了。

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杜甫的悲哀。人到中年,仕途上的各种机会之门,都在悄无声息的关闭。

从前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现在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面前的拦路石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得更多,更高大,更坚固,更加难以逾越。

“某这个官,都是靠着父辈恩荫,靠着圣人提携。如同沙上建塔一般,风一吹就倒了!”

方重勇站起身,走到杏花楼二楼的围栏旁边,眺望远方。

“某不想活在父辈的恩荫之下,让外人一提起某,就说这是方节帅之子!

这次科举,某只想证明一下,就算靠自己的力量,某也能在官场上闯出一片天来!”

方重勇掷地有声的说道,那本就高大魁梧的身材,此刻显得更是如同巨人一般。

然而杜甫与元结二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眼前这位方衙内,到底是故意在他们面前装逼呢,还是真就幼稚成这样。

按道理说,也不至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