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64章 被架在中间的节度使(2 / 2)

作品:《盛唐挽歌

然后看台上的所有将领,包括作为亲兵的银枪孝节军部分士卒,都在静静观察着有没有人站出来。

出乎意料的是,大概是被某些“江湖传闻”的故事给吓坏了,此时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表态“不迁徙,不远征”。因为此刻出列,极有可能被主将以儆效尤,当着一万五千多人的面被斩立决!

“很好,赤水军中果然没有孬种。

本节帅已经给过你们机会。所谓有言在先,现在就说明白:将来有不服移镇者,斩立决。

三日后,赤水军中开始选拔远征军,校场之上各凭本事。诸位各自回营吧!”

说完,方重勇大手一挥转身便走,直接出了赤乌镇。看得郭子仪等赤水军将领面面相觑。

等众人已经离开了赤乌镇的范围,快到武威城城门口的时候,郭子仪忍不住将方重勇拉到一旁,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方节帅,刚刚军中训话,只怕回纥城旁聚落不会心服口服。让他们一起搬迁到河东和朔方,不亚于给树木断根。

如此一来,赤水军中回纥骑兵哗变或难以避免。”

郭子仪一脸恳切说道。

“所以,他们就应该在校场上一较高下,进入远征军序列,在西域建功立业。”

方重勇淡然说道,轻轻摆手,显然不当回事。

郭子仪无言以对,他是应该说对方太想当然呢,还是说这位衙内想建功立业想疯了在瞎搞呢?

郭子仪认为,回纥骑兵的问题,需要耐心沟通,好生安抚。

他们所属的城旁聚落现在也是进退两难,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生存问题,绝不是在无理取闹。

“节帅,丘八们想的多半不是封妻荫子,而是当兵吃粮。

您说的建功立业,他们不明白啊。”

郭子仪一脸苦笑,换了个角度劝道。

“回纥部落内迁,进而编户齐民,乃是自开元以来的国策之一。不是本节帅不想迁就他们,而是朝廷不能迁就他们。

不肯接受正规调令的部曲,那就不值得存在于边军,本节帅到时候定然会用雷霆手段摆平。

今日校场训话,不过是告诉赤水军所有士卒:本节帅做事堂堂正正,不玩那些魑魅魍魉的伎俩,一个唾沫一个钉。

赤水军中其他人不跟着回纥骑兵一起闹,那回纥骑兵就闹不起来。

郭副军使拭目以待便是,朝廷有什么责难,本节帅一力承担。天塌了,还有高个顶着呢。

本节帅都不怕,你怕什么?”

方重勇斩钉截铁说道。

“节帅说的是,末将太目光短浅了,不及节帅万一。”

郭子仪讪讪行礼说道。

他忽然发现,方重勇的思路,跟他们这些将领的思路,有些本质上的区别。

这位方衙内,总能敏锐感知朝廷与天子最在意的事情,从来不在这个问题上翻车,所以深受天子信赖,屡屡获得重用。

方重勇是“以事治军”,而他们这些将门世家出身的丘八,基本上都是“以军成事”。这两种思路没有什么单纯的好或者不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事治军”,本质上是立足于中枢,听命于天子,利用边疆的军事资源,来建功立业,办自己的事情。培植党羽是排在次要位置的。简单说就是边军所有人都是为了朝廷的战略服务。

而“以军成事”,则是跟郭子仪一样,着力于在地方基层培养人脉,编制人际关系网,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看看可以自己可以为朝廷做什么事情。

这种做法的缺陷很明显:老是在地方上培养势力,便很难获得天子信任,容易被猜忌。天子一纸调令就把这人搞走了,最后啥功劳也没立下,从一个边镇转移到另外一个边镇,地位上不去也没人看得起他。

而“以事治军”,则是以天子的命令为主,中枢让怎么玩就怎么玩,在这个前提下治理军队。

这种做法也不是没有隐患:听话的节度使固然可以爬得很快,立下很多功劳。但也很难避免在基层根基不稳,只能笼络身边将领的固有缺陷。毕竟,一味的鲜血染紫袍,也很难团结基层人心。

一个是“战区”,一个是“军区”,很多人都明白区别在哪里。

这二者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成就,也互相拖累。节度使要当得好,显然既要“以事治军”,又要有“以军成事”的本事。

在中枢和边镇之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行人继续前往武威城,在城门口的时候,便看到一车又一车的绢帛,浩浩荡荡在被卡在城门外,接受检查以后,才能入城。

而来往的商贾与出城入城的百姓,皆被驱赶后站在一旁,满脸艳羡的看着那些马车入城。

那些毫不掩饰毫不遮盖的绢帛,看得他们心思飘荡。

岑参正带着一队赤水军士卒,在城门外组织秩序,清理闲杂人等。

“朝廷的绢帛已经到了么?有没有百万匹?”

方重勇走到岑参面前,微笑问道。

“回方节帅,确实如此,这次朝廷办事真的非常爽利。

看来天子对于节帅远征西域,可谓是寄予厚望啊。”

岑参凑过来小声说道。

“哼哼,确实是寄予厚望!”

方重勇轻哼一声说道。

基哥对远征西域寄予厚望?

不不不,他是对发行交子,举起大镰刀割韭菜迫不及待了!

基哥的支持越是给力,方重勇就越是担忧这位任性的皇帝将来要瞎搞。才十多天就把百万绢从长安送到凉州,这效率在唐代的和平时期是难以想象的!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基哥当真是没考虑过滥发交子的弊端么?

方重勇心一沉,随即对岑参说道:

“多派些得力的人看管库房,万万不可有凉州府库失窃失火这样的事情传出来。

然后你再找几个人在武威城内做做宣传,就说朝廷已经运送了五百万绢到凉州,为发行交子做准备。这件事圣人决心很大,谁拦路,谁死全家。”

“五百万绢?会不会太多了啊?”

岑参一愣询问道,他听负责运输绢帛的“马行”,那边的领头人说这些绢帛不过百万绢而已,怎么一下子就膨胀到五百万了?

“并不多,因为寻常人都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

五百万绢,很多吗?”

方重勇理直气壮的反问道。

“确实不多。”

岑参有些心虚的附和道。

他不知道的是,夸张与猎奇的事情,往往容易造成大范围的宣传效果,说得越离谱越是有人信。

而交子流通的核心,便在于两个字:信用!在这方面,方重勇才是行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