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作品:《1983小海岛,从养殖大户开始

从码头回来后,李多鱼就在鹭岛宾馆的大厅那里等了。

差不多七点左右。

黎科长就来了,见到李多鱼后,打起了招呼来。

“李主任,这么早啊,领导他们还在吃早餐,要等会才到,你早餐吃了没。”

“已经吃了。”

黎云鹏也很想跟着李多鱼出海钓鱼,可惜他还要负责接待。

差不多七点半左右,领导们就一起从餐厅那边过来了。

而这次出海钓鱼的领导们,李多鱼几乎都认识,也算都是老熟人了。

秘书长黄清风。

还有鹭岛水产科技学校的陈校长,以及渔业局的吴局长。

以及一位戴着鸭舌帽,个子不高,已经发福的中年人,不过看他跟领导站得很近,估计来头也不小。

见到这些人后,李多鱼嘿嘿傻笑着,刚刚一瞬间,都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

领导哼了声,说道:“你上个季度的思想汇报怎么还没写,你这个积极分子一点都不积极,总是要别人催着你写报告。”

听到这话后,李多鱼愣在了当场,上季度事情太多了,把这事给忘了。

陈书记也没有提醒他,没想领导记得这么清楚。

陈校长笑了笑:“李老师,也有害怕的东西啊。”

李多鱼挠挠头:“养海鲜。钓鱼我不怕,可写那玩意,我坐在桌前一整周,都不一定能写好。”

领导叹道:“所以才说,你不是干我们这行的料。”

而这时候,那位戴着鸭舌帽的中年人说道:“他就是今天要带我们去钓鱼的年轻人。”

“没错,欧会长,给你介绍一下,我前段时间请你吃的那个烤鳗鱼就是他弄的。”

“就是担担岛那个李多鱼啊。”这位中年人一点都没架子,反而相当好相处,看到李多鱼后,热情握手起来。

“你好,我是港岛同乡会,欧国和,先前,有听领导讲过你,果然年少有为。”

李多鱼回道:“欧会长好。”

中年人握完李多鱼的手后,忍不住说道:“你这手掌一看就是渔民的手,我年轻那会也是跟你一样的,整天都在海边拉板罾。”

这时大秘书黄清风说道:“多鱼,欧会长跟你一样,小时候都是在海边长大的,也是咱们这次海外联谊会的牵头人,你们夫妻的名额,就是欧会长给的。”

李多鱼立马说道:“感谢欧会长,给我们这次去港岛的机会。”

而这位叫欧国和的中年人笑着摆摆手:“都是自己人,不用那么客气的,我们港岛同乡会的也很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贡献,尽一份力。”

听到这话后,李多鱼征神了下,他真的很佩服早一辈去港岛发展的那批国人。

虽然他们没有在国内居住,可根还是在的,一旦发达了,这些人还是会念着家乡的好。

就比如那三位享受国葬的安先生、霍先生和庄先生。

可惜的是,这种精神好像在他们这一代就断了,并没有传承下去。

李多鱼也是外出拼搏过的人,像他们这种外出打工的一代。

还总想着回家盖房子,将来老了,要回家养老,可在外面长大的下一代,由于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已经全盘或者半盘西化掉了,根本就没有认祖归宗这个概念。

欧会长接着说道:“上次吃你那个烤鳗鱼,到现在,偶尔还会嘴馋,今年要是有货的话,可要给我留一点,我在港岛也有好几家酒楼。”

李多鱼回道:“一定的,肯定把最好品质的鳗鱼给您留着。”

“那咱们事先说好了,别到时候,鬼子一出高价,你就把货全卖给他们了。”

中年人说完后,从口袋里掏了张名片出来:“这是我的名片,以后来港岛可以直接联系,我请你吃大餐。”

李多鱼接过名片,放进了口袋里,可对面的中年人稍稍愣了下,问道:“李主任,你有没有名片啊,也给我一张,到时候,我也好联系你。”

李多鱼有点尴尬:“我还没做名片。”

听到这话后,领导有点嫌弃:“你小子都赚那么多钱了,怎么一个名片都舍不得印。”

李多鱼挠着头:“主要是岛上没有电话,也没电报,比较不好联系。”

“电的事情,已经有人帮你解决了,别再想,让我帮你弄电话啊。”

领导思考了会,对着一旁的黎云鹏说道:“小黎,你等会安排个人,到鹭岛印刷厂给李主任打印一些名片,地址写他的,电话就留你办公室的,省的到时候联谊会时,都没名片发。”

“明白了,领导,我马上去处理,晚上保证把名片带回来。”

而听到风声的张三明也早早就在大厅摸鱼,见李多鱼跟领导们有说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