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火炬实验室引发的争议(算昨天的)(1 / 2)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面对艾德斯坦纳的请求,达索的脑海中开启了一番天人交战。

上一次他之所以答应得相当利索,是因为那时候想的是借用和华夏合作的名头让通用回心转意,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但现在真要去跟华夏合作……

这个决心还是比较难下的。

虽然合作的主体肯定是斯奈克玛集团,但对于阵风这样一个联合研发项目来说,达索方面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例如,最直接的一项。

塞尔日·达索一直希望能够把阵风战斗机打造成幻影2000之后的第二个出口名片,甚至在阵风A原型机首飞之后,就已经开始四处联络潜在买家。

但如果量产机型使用一种带有华夏技术的航空发动机的话,那么客户在购买之前难免会有所顾虑。

一方面是华夏在过去并不以航空产业而闻名,哪怕最近几年情况已经有所变化,但航空发动机和整机又是两个不太一样的领域,很难不让人担心阵风战斗机动力的可靠性。

当然,技术层面其实还是次要的。

更关键的问题是,武器装备出口跟一般民用产品不同,背后涉及到相当复杂的利益关系。

在空军主力装备中引入一种具有华夏血统的战斗机,对于很多国家,尤其是北约成员国来说,是一件存在风险的事情——

尽管从目前的情况看,这個风险只是潜在的。

但也足够成为一些国家放弃阵风转投F16,或者EF2000的筹码了。

可要是不合作……

那别说出口了,短时间内连量产机都搓不出来。

“唉……”

陷入瞻前顾后的达索叹了口气。

事情发展到今天这步,归根结底还是斯奈克玛集团过去几十年的技术路线选择过于保守,或者说,存在惰性。

他们一直希望通过深挖单转子发动机的潜力来提高性能,直到发现这条路完全走不通之后,才通过借鉴通用电气的设计方案匆忙转向双转子方案,结果在几乎毫无经验基础的情况下,照葫芦画瓢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后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我想不通。”

达索双手背到身后,继续沿着小路前行,艾德斯坦纳则连忙跟在后面。

“美国人、俄国人和英国人也就罢了,他们在航空技术方面的积累本来就比我们更丰富,能拿出性能更好的航发可以理解。”

“但华夏人为什么……”

他的语速很快,明显心态波动不小:

“虽然斯奈克玛集团在双转子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积累比较少,但毕竟也是CFM国际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怎么也应该比三年前才研发出自己第一款量产型涡喷发动机的华夏更强才对?”

“而且,就像你上次说过的那样,华夏过去还找到过我们,寻求有关CFM56核心机的技术资料,现在满打满算也就过去了十年多一点……”

落后半个身位的艾德斯坦纳没有接话。

因为,不光达索不理解。

他也不理解。

实际上,这段时间,艾德斯坦纳甚至专门整理过最近几年华夏在航空领域取得的一些代表性成就。

只能说,很离谱。

如果换个外行人来,或许会被其中为数不少的对俄合作项目所蒙蔽双眼,认为华夏或许是与俄国人达成了某种协议,从而获得了巨量苏联的技术遗产。

然而艾德斯坦纳能够看出来,这些跟俄罗斯有关的型号和技术虽然数量很多,但相互之间却是孤立的。

反而是以华夏自身为主的项目,可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

其中确实有一些环节,甚至关键环节是从国外引进的。

但毫无疑问,整个体系本身,是华夏人自己的。

这完全符合一个后发国家在技术追赶过程中的表现。

二战之后的法国航空产业,也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所以,其中并不像是有什么猫腻。

唯一的问题是。

太快了。

华夏人的进度,实在是太快了。

尤其是最近四五年功夫,几乎能赶上其它国家二十到三十年的进度。

这就给人感觉十分割裂。

不过,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艾德斯坦纳知道,有些事情仅凭自己是分析不明白的。

华夏人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你不认可是没有用的。

倒不如把这一点给利用起来。

反正,这两个相隔近万公里的两个国家之间,本身是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

因此,看着身边举棋不定的老板,艾德斯坦纳决定给对方上一上强度:

“达索先生,其实,在我们之前,欧洲直升机公司早就已经跟华夏合作,设计NH90直升机的主旋翼和传动机构了。”

他的角度非常刁钻。

并没有说我们目前已经没有其他路可走之类的话。

一来这样听着很丧气,至少会让对方的心情变差。

二来,这件事情达索肯定也知道。

只是迈不过心里那道坎罢了。

而要帮他迈过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

欧直集团也干了。

而且也是军用型号。

所以,不需要有心理负担。

果然,原本埋头往前走的达索登时停下了脚步,用惊愕的眼神看着艾德斯坦纳。

那眼神中包含着至少两层意思。

首先是,“竟然还有这种事?”;